2015走讀大安文化節 路的故事述說大安前世今生
您知道車水馬龍的忠孝東路,曾經是一片水鄉澤國?仁愛路上寸土寸金的帝寶,在日治時期是沒人要的荒地? 2015走讀大安文化節這次將以八大路為主軸,搭配街頭彩繪及街舞,去挖掘大安區路街巷弄的前世今生,期望帶給市民朋友更大的感動。
走讀大安文化節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從2012年的「水路遊蹤」到2013年的「大安傳愛」,全面發掘出大安區豐富的人文風采。到了「2014走讀大安文化節」延伸「愛」的概念,以「百年大安人文 由你(里)開始」為主軸,達成「一里一人文特色」為目標。大安區蘇素珍區長表示每次活動落幕不是城市創意的結束,藉由一棒一棒的傳承接力下去,讓百年大安人文風貌能永續發揚不間斷。
今年的走讀大安文化節要透過尋根區-里-路的歷史,來探討大安區的前世今生,藉由活動規劃「路‧街‧舞」及街頭彩繪藝術,讓年輕市民能夠對大安區的人文、景物,透過參與過程激發出對此土地的認同與熱愛,進而瞭解大安區寶貴的人文資產。
*2015走讀大安文化節內容
◎路~大安
2015走讀大安文化節亦再次借重文史工作者李杰穎老師的專業,由李老師帶
領文史工作者專業團隊以口述歷史方式訪談地方名人、耆老、里長,蒐集忠孝東
路、仁愛路、信義路、和平東路、羅斯福路、新生南路、敦化南路、建國南路等
大安八大路歷史文獻,建構「路~大安」,展現各路之人、事、地、物所代表的歷史、人文故事,並發掘地方文史特色。
忠孝東路,人們常用寸土寸金來形容這條路的繁華,然而在大安區開發初期,忠孝東路還是「大灣」埤塘的一部份,一大片的水鄉澤國,連走路都不行,只能划船,但進入70年代後,便快速發展起來,到了80年代,「東區」的稱呼開始出現在媒體上,臺北市的經濟重心也因著「信義計畫」的緣故,開始東移。
仁愛路,為著名的林蔭大道,在日治時期只修到二段,現在寸土寸金的「帝寶」,在當時根本是沒人要的荒地。仁愛圓環是高玉樹擔任市長時建築的,而設計人是著名的臺灣畫家/工藝家--顏水龍,有臺灣工藝之父之稱。仁愛路的林蔭大道,也是出自顏水龍的規劃,可能是以法國巴黎的凱旋門以及香榭大道為構想而規劃。
信義路,在清末--日治初期,其實只是一條田間小路。日人治臺後,將這條
路拓寬打直,因為這條路是通往三張犁的要道,因此稱為「三張犁道路」。在1936年時現在的信義路幾乎已經完全成形了,比較大的差別是信義路經過現在的大安捷運站後,就開始略為向一側偏,連接現在的家具街-文昌街,換句話說,當時的信義路四段其實是現在的文昌街。
和平東路,為大安區最早出現的第一條道路,當時稱為「六張犁道路」,顧
名思義就是臺北城通往六張犁的道路,這條道路沿線還有「炭礦專用軌道」,將六張犁山裡的煤礦運送到古亭;1936年和平東路沿線為文教區的集中地,如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高等學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在當時也確立為大安區現在作為臺北市重要文教區的雛形。
羅斯福路,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美國羅斯福總統對中華民國政府釋出善意,故以他的名字為這條路命名;這條路其實是連通臺北城內往城外的古亭、錦町、富田町的聯絡道路,而且在錦町(今錦華里)附近轉個彎接上了和平東路;早期的羅斯福路一段其實是和平東路的一部份。至於公館以及公館以南的羅斯福路路段,原本則是鐵路新店線沿線的空間。
新生南路,本路原為清治時期開築之瑠公圳圳道,在還沒加蓋前,這條路是以水圳(水溝)沿線的道路出現在地圖上,每隔一段距離還會出現橫跨水圳的橋樑,而拓寬加蓋後便成為今日的新生南路;新生南路一大特色就是宗教組織林立,如聖家堂、懷恩堂、清真寺等,因此本路又稱為「天堂之路。」
敦化南路,是大安區南北向的道路中,相鄰最多里的,而且整條路都在大安區境內,可以說是一條最「大安」的路,但是敦化南路在日本統治時期並不存在於都市計畫中,這條路的出現以及讓人讚嘆的景觀設計,很大一部份要歸功於前臺北市高長玉樹先生,以及他委託的設計顧問-著名的工藝家/藝術家顏水龍先生。
建國南路,其經過的區域,古地名叫做「十二甲」與「龍安陂」,沿路的水田村景,是當年大安庄最尋常的畫面;建國南北路雖然早在1932年就出現在日人的都市計畫圖中,但戰後初期建國南路只是一條七公尺寬的小路,而且只存在建國南路一段,過了信義路後的建國南路二段,在地圖上都還看不到。而後林洋港市長決定徵收土地、拓寬建國南北路、並編列預算興建高架橋,完工後這條路一躍成為大安區最顯著的南北連結要道,大安區居民可以走建國南北路直接上中山高速公路。
◎人文街舞
今年走讀大安文化節更是首次邀請民間街頭藝術創作團體-臺北多元藝術空間青少年發展促進會(藝青會),以路為題,創作出屬於東方的街舞,用舞來憾動人心,跳脫出西方街舞的方式,用故事化方式敘說路的歷史;另也將號召對街舞有興趣的年輕學子,以水鄉大安、文教大安及傳愛大安三個主題創作,透過舞來分別述說大安過去水鄉澤國的景象、現代大安處處充滿的文教氣息以及未來大安對人文的關懷,創作出屬於大安的人文街舞。
◎街頭彩繪
結合各里辦公處及藝青會共同參與創作街頭彩繪,藉由彩繪繪出各里周遭路街巷弄的故事,透過藝術彩繪呈現大安的歷史;如黎孝公園人文化,在黎孝公園舉辦彩繪創作,邀請附近里民及有興趣的市民朋友,在專業創作者的指導下繪出黎孝公園附近路街巷弄的記憶;瑠公圳公園時光藝廊,邀請市民朋友在瑠公圳公園彩繪出瑠公圳的人文歷史記憶;讓市民朋友透過彩繪藝術了解大安的人文歷史,也帶來不同的感官享受。
◎路‧街‧舞成果發表
走讀活動所有蒐集路的歷史文獻、街舞及彩繪創作,經過彙整創作後,預計在6月28日,於臺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成果展,「八大路故事館」讓大安區八大路的文獻蒐集成果完全展現在市民朋友眼前,並邀請路老照片的影中人現身共同見證路的歷史,期望透過各路的歷史,觸發大家心靈深處最原始的感動;現場並有「人文街舞」表演及示範教學,透過大安三大主題(水鄉、文教、傳愛),感知大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延續「走讀大安傳奇」;同時當日亦有「街頭彩繪」的即席彩繪,在彩繪老師的指導下,讓現場的市民朋友經由彩繪繪出自己心中大安區路街巷弄的記憶,跳脫出傳統看展的體驗,讓市民用感官體驗活動,進而藉古說今,完整呈現大安區各路的古往今來;最後並會把發掘各路人文主題過程及成果展示紀錄,集結編印成冊,為各路在歷史洪流中留下註解。
蘇素珍區長表示「藝青會」協助許多青少年認識街頭文化和街頭藝術,從中找出自己喜愛的一片天地,並積極推廣青少年藝術;文史工作者專業團隊則是透過傳統的口述歷史訪談,蒐集大安區路的歷史故事;今年的走讀大安文化節融合了傳統與現代,要激起與往年不一樣的火花,除要吸引年輕族群的注意外,也要將讓人感動的大安人文豐富多彩的呈現在所有市民朋友眼前;文史工作者李杰穎老師表示在臺北市大安區公所的邀約下,能有機會認真檢視這個臺北市最繁華的地區,聆聽在表面光環下許多關於這塊土地的歷史,希望藉由再次的合作,為豐富地方的文化發展,做出正面積極的貢獻;未來走讀大安文化節也會一直幸福的續走不停,也誠摯邀請您跟我們一起搭上2015走讀大安文化節的列車,去挖掘大安更多不為人知的人文故事。